【光明论坛】
作者:钱念孙(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是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的新阐释,提出的新要求,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
今天的中国是由昨天的中国延续而来。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知晓我们民族过往的历史,以及在漫长历史中所形成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首先要对我们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进行系统梳理。这需要站在时代高度、运用新的科技手段,一方面对久远历史的缺失处和模糊处认真考索,拾遗补阙,使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加完整清晰,另一方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寻访搜求,网罗打捞,使历经沧桑而流传下来的古籍得以妥善保管和传承。近些年来,国家启动开展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早期脉络,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演化的漫长旅程,在廓清一些迷雾和偏颇的同时,获得了越来越明晰的认识。而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和西安、杭州、广州分馆建设,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实施的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中长期规划等,则对不同历史时期珍贵典籍资料的搜集整理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中华文明的永续传承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史学根基。
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不仅需要对历史家底进行摸排清点和保护展示,还要对浩瀚历史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深入发掘和现代阐释。我们赓续中华文明的历史,并非只是为着发思古之幽情,翻箱底、晒老账,说明过去如何阔绰和辉煌,而是在摸清和了解过往历史进程的同时,着重探索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做到以史为镜和知往鉴今。唐代思想家和史学家魏征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清代思想家和史论家龚自珍也说:“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些论述都是在申述一个不易之理,即明大道、知得失非读史学史不可。习近平总书记这次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透辟阐述,如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新概括,即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就是在深入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对我们民族文化内在性格特征的深刻揭示。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树立文化自信,张扬国格人格,实现民族复兴大业,无不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目的是在新的起点上,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如何实现这一文化强国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走好这条必由之路,关键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双创”观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论述并在这次讲话中再次重申的重要思想。它在解答近代以来的时代之问,即“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既超越了简单反传统的文化激进主义,又超越了盲目抵制外来思想的文化保守主义,在古与今、中与西的碰撞和交流中,为如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指明了具体可行的路径。这一论断,既内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站位和信念,又包含与时俱进吸收消化人类文明积极成果,建设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执着追求。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一个需要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努力的宏大目标,又是一个需要只争朝夕,扎实奋力推进的紧迫任务。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重点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尤其是从亿万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汲取灵感和营养,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形成富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中国话语,从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性的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8日 02版)
dangqian,shijiebainianweiyouzhidabianjujiasuyanjin,guojililiangduibifashengshenketiaozheng,daguozhanlvehuxinyuhezuoyanzhongbuzu,“shijiexuyaoshenmeyangdeanquanlinian、geguozenyangshixiangongtonganquan”,chengweibaizaiguojishehuimianqiandejinposhidaiketi。zhongguochuangzaoxingtichuquanqiuanquanchangyi,changdaozouchuyitiaoduihuaerbuduikang、jiebanerbujiemeng、gongyingerfeilinghedexinxinganquanzhilu,tixianlerenleimingyungongtongtiliniandehexinyaoyi,dedaoguojishehuideguangfanzantonghezhichi。当(dang)前(qian),(,)世(shi)界(jie)百(bai)年(nian)未(wei)有(you)之(zhi)大(da)变(bian)局(ju)加(jia)速(su)演(yan)进(jin),(,)国(guo)际(ji)力(li)量(liang)对(dui)比(bi)发(fa)生(sheng)深(shen)刻(ke)调(tiao)整(zheng),(,)大(da)国(guo)战(zhan)略(lve)互(hu)信(xin)与(yu)合(he)作(zuo)严(yan)重(zhong)不(bu)足(zu),(,)“(“)世(shi)界(jie)需(xu)要(yao)什(shen)么(me)样(yang)的(de)安(an)全(quan)理(li)念(nian)、(、)各(ge)国(guo)怎(zen)样(yang)实(shi)现(xian)共(gong)同(tong)安(an)全(quan)”(”),(,)成(cheng)为(wei)摆(bai)在(zai)国(guo)际(ji)社(she)会(hui)面(mian)前(qian)的(de)紧(jin)迫(po)时(shi)代(dai)课(ke)题(ti)。(。)中(zhong)国(guo)创(chuang)造(zao)性(xing)提(ti)出(chu)全(quan)球(qiu)安(an)全(quan)倡(chang)议(yi),(,)倡(chang)导(dao)走(zou)出(chu)一(yi)条(tiao)对(dui)话(hua)而(er)不(bu)对(dui)抗(kang)、(、)结(jie)伴(ban)而(er)不(bu)结(jie)盟(meng)、(、)共(gong)赢(ying)而(er)非(fei)零(ling)和(he)的(de)新(xin)型(xing)安(an)全(quan)之(zhi)路(lu),(,)体(ti)现(xian)了(le)人(ren)类(lei)命(ming)运(yun)共(gong)同(tong)体(ti)理(li)念(nian)的(de)核(he)心(xin)要(yao)义(yi),(,)得(de)到(dao)国(guo)际(ji)社(she)会(hui)的(de)广(guang)泛(fan)赞(zan)同(tong)和(he)支(zhi)持(chi)。(。)